|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观测点  |  
      标   准  |  
      说      明  | 
   
 
    
     A |  
      C  | 
   
 
    
    |   1.  专  业  办  学  目  标  与  建  设  规  划  |  
      1-1  专业  定位*  |  
      ·专业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  |  
      ·办学思想明确,定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体现公司办学定位,培养规格符合本专业内涵,适应国家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办学思想较为明确,专业定位较为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公司办学定位,培养规格基本符合本专业内涵  |  
      1.专业定位是指该专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  2.本科各专业的专业内涵参见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公司本科专业介绍》或参考教育部有关文件。  3.社会参与专业建设是指利用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合作办学。  4.办学目标要突出体现院校的特点,体现在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 
   
 
    
    |   1-2  专业建设规划*  |  
      ·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  |  
      ·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  ·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当,充分体现了专业办学水平;充分体现了内涵改造与外延拓展的统一,社会参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开放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  .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  |  
      ·有专业发展规划和分期建设目标,有措施,有成效     ·有思路,成效较明显,基本体现了专业办学水平;基本体现了内涵改造与外延拓展的统一;能够利用社会力量办专业  | 
   
 
    
    |         2.  专  业  与  课  程  建  设     |  
      2-1  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  |  
      ·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  |  
      ·制定了体现深化实践、创新创业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计划严格、规范           ·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员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课程品位高,授课质量好,能体现文理渗透  |  
      ·能反映培养目标要求和学分制的基本特征;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社会责任的培养;执行情况良好     ·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符合员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调整;能体现文理渗透  |  
         1.本指标体系中的课程均指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不含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指全部的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     2.选修课应该有教材或者指定参考书  | 
   
 
    
    |            2-2   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  
      ·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双语教学  |  
      ·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合理,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改革力度大,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力度大,至少有省级级精品课程1门或者校级精品课程3门  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必修课程比例≥8%  |  
      ·有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改革有计划、能落实,执行情况良好  ·课程建设力度较大,有校级重点课程5门以上           ·有采用双语教学的专业必修课程  |  
      用双语授课的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且用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 (含50%)的课程(外语课、专业外语课除外)     | 
   
 
    
    |   2-3  教材建设*  |  
      ·教材选用        ·教材建设  |  
      ·选用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较高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50%     ·近五年内主编或参编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4本  |  
      ·使用近三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40%,选用外语原版教材1种     ·近五年内主编或参编的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教材≥2本     |  
      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是指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各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主编教材的出版社应为国家级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  | 
   
 
    
    |   2-4  教学方法  与手段  |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考试改革     |  
      ·有70%以上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授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研制能力强、应用状况好,使用多媒体授课的专业必修课课时比例≥30%。  ·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15个。注重信息化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建有MOOC等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员工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成效显著,员工评价高  积极改革员工评价方法,成效显著,员工评价高     ·有50%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行了教考分离,并且建立了试题库或试卷库  |  
      ·有50%的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授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授课专业必修课课时比例≥15%。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10个并普遍运用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效果较为显著,员工评价较好     ·有35%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行了教考分离,并且建立了试题库或试卷库     |  
      1.多媒体授课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仅将文字投影到屏幕,不算是多媒体授课  2.试卷库是指1学分应有5套试题;每门课程的试卷不得少于10套  | 
   
 
    
    |   3.  师  资  队  伍  |  
      3-1  高水平   教师*  |  
      ·拥有高水平教师情况     |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50%,其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10%,有省校级级教学名师或一批学术水平、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  
      ·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40%,其中教授至少有1位。有一批较高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  |  
      本指标体系中的教师是指取得高等公司教团队格,近两年承担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且平均每学年达到60学时的教师。不含公共基础课教师,查看近两年教学计划  | 
   
 
    
    |   教授、副教授上本科课程的学时数  |  
      副教授及55岁以下的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课程人均1-2门/学年。  |  
      副教授及55岁以下的教授全部给本科生授课,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课程人均低于1-2门/学年。  | 
   
 
    
    |      3-2  教师数量  与  结构     |  
      ·数量           ·队伍结构        |  
      ·教师数量充裕,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每一位教师至少能上两门课;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     ·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60%,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80%        |  
      ·教师数量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每一位教师至少能上两门课,每门主干课程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     ·整体结构较为合理,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50%,其中35岁以下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60%  |  
      1.结构指本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结构  2.具有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者    | 
   
 
    
    |   3-3  队伍建设  与  综合素质  |  
      ·团队培养情况           ·教师风范           |  
      ·有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团队建设规划、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明显提升,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执行良好,效果显著  ·群体素质高,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好,教学质量高。近三年内,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占总数比例≥10%        |  
      ·有团队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效果较为明显。近三年专业教师职称结构、学位结构重心有所提升,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教风好,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教学质量较高,有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  |  
      1.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是指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的先进工作者、先进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获教学质量优秀奖和先进荣誉的教师以文件为准  2.教学质量参看平时公司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评估和专家现场听课评估,教师授课质量的优良率及毕业环节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反映出来的教师指导水平等  | 
   
 
    
    |   4.  教  学  条  件  与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4-1  实验装备及其利用*  |  
      ·实验室及设备           ·实验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开放程度  |  
      ·实验室设施完善,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并有较高的更新率。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全部通过省级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评估  ·实验开出率为100%,而且所开实验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  ·对本科生有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面向老员工设立科研创新项目,员工积极参与  |  
      · 实验室设施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设备比较先进,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更新率,有≥85%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室通过省级教育厅组织的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评估  ·实验开出率≥90%,所开实验基本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60%,有较好的效果  ·有开放性实验室,开放时间长  |  
      1.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员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2.实验开出率是指开出的实验数与按教学大纲应开出的实验数的比例  3.实验室开放程度是指正常实验教学之外,开放的实验室占总实验室的比例及开放的时间所占的比例  4.实验室的设置、管理严格按照公司有关文件执行  | 
   
 
    
    |            4-2  实践教学        |  
      ·实践教学体系        ·产学研活动     ·校内外实习基地  |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完备,有培养员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  ·开展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效果显著  ·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至少有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能满足教学需要;  建有校内外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  |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体系设计科学合理  ·开展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效果较为明显     ·校内实习基地完善,至少有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能基本满足实习教学需要  |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已签订协议书并以公司名义挂牌的基地  | 
   
 
    
    |   4-3  图书资料及其利用*  |  
      ·专业图书           ·期刊        ·每年专业图书借书率  |  
      ·专业图书文献种类和数量能很好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200册,其他科类专业≥150册  ·本专业的国内重要杂志齐全,并有一定数量本专业国外的重要刊物  ·理工农医类专业生均≥2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40册  |  
      ·专业图书文献种类和数量达到有关规定,基本满足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150册,其他科类专业≥100册  ·本专业的国内重要杂志比较齐全     ·理工农医类专业生均≥1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20册  |  
      1.图书文献资料包含公司图书馆及院(系、专业)资料室所藏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  2.国内外重要杂志以省教育厅职称评审文件所核定的目录为标准,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录  | 
   
 
    
    |   5.  教  学  管  理  |  
      5-1  质量监控*     |  
      ·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  
      ·制定了科学的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实习场所等教学资源标准、规划及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  ·建立有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公司相关制度配套,执行严格,效果好     ·建立了院(部)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教学工作责任制,有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新任教师试讲制、员工学习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近二年没有发生教学事故     |  
      ·建立有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公司相关制度配套,执行严格,效果较好           ·建立了院(部)一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开展了员工评教、教师评教活动,新任教师实行了试讲制  |  
      院(部)执行情况是指每学期有领导干部听课记录、试卷抽查、试卷质量分析、作业规范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考试管理、员工评教、教师评教、教师评学等活动形成的记录和材料等     | 
   
 
    
    |   5-2  教学文件和档案  管理  |  
      ·教学文件        ·教学档案管理     |  
      ·所有教师都能按期、按质上交教学文件,教学文件收集齐全、完整  ·各类教学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整理规范、管理严格,有专用教学档案柜,分类存档,方便查阅,手段先进  |  
      ·重视教学文件收集,大部分教师能够按期、按质上交教学文件  ·各类教学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较为规范,管理较为严格,有专用教学档案柜,方便查阅  |  
      各类教学档案指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管理制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材料、教改材料等  | 
   
 
    
    |      6.  教  学  研  究        |  
            6-1  教学研究        |  
      ·教学研究项目           ·教学研究论文  |  
      ·教师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效果明显。主持省级(部委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项,并取得明显成效     ·近三年平均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  |  
      ·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主持校级或参加省级、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近三年平均每位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0.5篇  |  
      1.公开发表是指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在公开刊号的刊物(含增刊)上。  2.教学研究项目是指本专业教师主持的本专业教学研究项目。  3. 教学成果奖是指最近两届的获得的本专业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省、公司三级。  4. 教材包括纸质材料、电子材料、多媒体课件     | 
   
 
    
    |   *6-2  教学改革成果*  |  
      ·教学成果及获奖情况  |  
      ·本专业近二届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材奖二等奖以上2项  |  
      ·本专业近二届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材奖二等奖以上2项  | 
   
 
    
    |   7.  科  研  水  平  |  
      7-1  团队建设*  |  
      ·学术地位与水平     |  
      ·本专业硕士点≥1个,本专业所在学科拥有省级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良好  |  
      ·作为本专业的主干学科的团队建设成效好,初步形成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  |  
      1.学科专业发展趋势良好是指有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重心、职称结构重心较高并且年富力强的学术梯队、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  2.科研项目是指由本专业教师主持的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  3.科研项目结题以批文为准  4.著作每5万字计1篇论文,译著酌情计算  5.艺术类专业的作品参加省部级展览获奖、优秀工程获奖可等同科研项目获奖;发表作品或参加演出等同论文  | 
   
 
    
    |   7-2  科研项目  |  
      ·科研项目     |  
      ·近三年本专业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中至少有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并且有较充裕的科研经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至少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  |  
      ·近三年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至少有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 
   
 
    
    |   7-3  科研成果*  |  
      ·科研课题与专利     ·学术论文     |  
      ·近三年有获厅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且有通过厅级以上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鉴定结题的科研课题或者专利  ·近三年平均每位教师以第一、二作者名义发表或出版论文(专著):理工农医类专业≥2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4篇。或者近三年本专业论文被EI、SCI、ISTP、SSCI索引,新华文摘,高等公司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4篇  |  
      ·近三年有通过厅级以上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鉴定结题的科研课题或者专利  ·近三年平均每位教师以第一、二作者名义发表或出版论文(专著):理工农医类专业≥1篇,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2篇。或者近三年本专业有被EI、SCI、ISTP、SSCI索引,新华文摘,高等公司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2篇  | 
   
 
    
    |                  8.  教  学  质  量                          8.  教  学  质  量        |  
      8-1  人才培养  质量*  |  
      ·思想品德     ·基本理论  ·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     ·毕业论文(设计)              ·升硕率  |  
      ·员工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部分员工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奖励  ·水平高  ·英语统考通过率≥60%,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95%  ·选题科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能够作到一人一题。严格遵照答辩程序,有导师评估、教研室评估、答辩小组评估,评分合理。单个老师指导员工数≤15人,指导教师均具中级以上职称,且高职比例≥40%  ·近两届本科毕业生员工平均考取研究生率≥15%  |  
      ·员工思想素质较高,学风较好,部分员工获得校级优秀奖励  ·水平较高  ·外语统考通过率达到40%,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达到90%  ·选题科学、合理,结合社会经济实际,答辩规范,评分合理,单个老师指导员工数≤20人,指导教师均具中级以上职称,且高职比例≥20%        ·近两届本科毕业生员工平均升硕率≥8%  |  
      1.基本理论水平高是指由公司统一组织统考的公共基础课、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本专业基础课(2—3门)的考试成绩好  2.外语统考通过率均为累积通过率,其中非英语专业的指英语四级通过率,外语专业的指本专业规定的通过率。考察最近2届毕业生  3.毕业论文(设计)考察2届毕业生  4.升硕率包括免试推荐的研究生人数  | 
   
 
    
    |   8-2  员工创新  能力  |  
      ·员工公开发表文章(论文、作品)     ·创新活动与实践能力              ·参加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情况  |  
      ·近二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者文学作品,理工农医类专业每千名员工≥5篇(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每千名员工≥10篇(项)  ·有创新实践基地,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课内外实践教学效果好,员工实践能力强,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员工人数多、效果好;主持校级老员工科研创新基金≥10项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老员工在学科竞赛、发明专利、科学发明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3项     |  
      ·近二年理工农医类专业每千名员工≥3篇(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每千名员工≥5篇(项)     ·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多种形式的校内外、课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工程、临床能力或者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参加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员工人数较多、并取得较好效果;主持校级老员工科研创新基金≥5项  ·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和科技竞赛活动,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1项  |  
      1.公开发表文章指在校员工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不含在校报发表的文章,其中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者增刊中发表的文章不超过一半  2.员工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人数,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文化科技活动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员工总数一半左右,可视为“人数多”  | 
   
 
    
    |   9.  社  会  声  誉  |  
      9-1  生源  |  
      ·生源质量  |  
      ·最低录取分数高于同批次公司录取最低控制线,应用性专业≥20分,基础学科专业≥10分     |  
      ·最低录取分数高于同批次公司录取最低控制线,应用性专业≥10分,基础学科专业≥5分  |  
      | 
   
 
    
    |   9-2  毕业生  就业*  |  
      ·本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  |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专业对口率、薪酬等比上一年提高,第三方统计、用人单位评价良好,毕业生创业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70%  |  
      本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计算到当年12月,含考研录取和免试推荐的研究生,考察近三年的就业情况  | 
   
 
    
    |   9-3  社会评价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综合评价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90%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反映满意或比较满意率≥70%  |  
      由公司组织对近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回收率不低于毕业生总数的20%     | 
   
 
    
    |   专业特色与优势  |  
      专业特色是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区内其他公司同类专业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体现在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2)体现在专业教育上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3)体现在专业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体现在本专业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